【热】《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
有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提高我们个人的品位,每次观看完一部作品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多。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动笔撰写一份自己的观后感,写观后感有“感”无“观”,就如同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相信您也在搜索作品名的观后感?以下是栏目小编花时间整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
2015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之苏轼观后感
自我看百家讲坛,10集的苏轼是最喜欢的,每每重新观之,不觉厌烦,喜爱犹深。
喜欢苏轼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讲解。北师大的教授个个另人敬佩,现在正在播出的《论语》就是北师大的教授于丹。以前只知道他的几首词和苏东坡这个名字。在看完节目后,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生动的苏轼:豪迈,开朗风趣,爱憎分明,爱国为民,做人达观不拘小节,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苏东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进之人生,又是终生追求隐逸之人生。这些正是东坡人格魅力之所在。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先说苏轼的父母,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养和学识。有一次她给苏轼讲《后汉书范滂传》。东汉名士范滂反对宦官专权误国,汉灵帝大逮党人,范滂镇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诀别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程母讲到这里,激动不已。苏轼问:“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坚定的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为楷模,为官后清正廉洁,奉公爱民。他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秉公执法,断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时,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挂其画像,饮食必祝,并建生祠以纪念。由此可见,母亲的早期教育,对苏轼后来的道德节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觉得很感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这样的苏轼!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求很严格,他一生没做什么大官,但却培养了北宋文学的两个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起伏很大,他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上意见相反,属于保守派,官场上始终被卷入斗争。
苏轼的仕途开始于凤翔县,他的顶头上司陈公弼对他总是挑刺,不给他好脸色看。让苏轼很生气,其实陈公弼是用心良苦。苏轼后来非常后悔年轻时对陈公的不敬,这是在经历过许多人生波折后才体会到的,后专门为陈公作传。陈公弼的儿子就是陈季常,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轼第一次官场落难是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上书恳请宋神宗不要杀苏轼。最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在那里苏轼与民为乐,耕作为生,在黄州苏轼得到了苏东坡这个称号。也是在黄州苏轼做出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后来苏轼重新被启用,在赴任之前去见了一个人-王安石,这次会面两个人象多年的老朋友畅谈了一个多月,屏弃了政见上的不同。在苏轼离开后,60多岁的王安石说:“不知在过几百年后才能再出苏轼这样的人物。”苏轼之作更为出名,他表达了同这位政敌兼诗友彻底和解的诚意,体现了这位伟大诗人宽容和仁爱的情怀: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他们都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官场的那么点荣辱得失是一朵浪花都激不起的,而他们杰出的诗词文章会永放异彩。
苏轼再次回到中央,还是无法摆脱政治上的斗争,后请凋到杭州,在这里苏轼对西湖进行了重修疏浚,修筑了著名的苏堤,和白居易的白堤相映生辉。恢复到苏轼年轻时所看的到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一生中经历的三位女性,第一位妻子王弗,第二位妻子王润之,两个人是表姐妹。另外就是侍妾朝云。《江城子·记梦》就是追忆王弗的。王弗和朝云都是很年轻就去世了。王弗敏静;王润之持家;朝云侠义。苏轼爱的最深的还是结发妻子王弗,也是与他共患难的,流传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就是写给王弗的: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的弟弟苏辙比苏轼小3岁,兄弟间的情谊非常深,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中秋》就是苏轼想念弟弟不得相见而写下的。至于《醒世恒言》中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物,因为后人太喜欢苏轼了,想象他应该有个和他一样有才学的妹妹。至于他和苏轼学生秦观的爱情也就无从谈起。苏轼一共有四子,长子苏迈(王弗),苏迨、苏过(王润之),苏遁(朝云所生,早亡)。小儿子出生后他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为聪明累一生,唯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既是戏言也是期望儿女平安。在经历了生死历劫后,他痛定思痛,文章中多了淡定平和,从容厚重。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文风虽异于东坡,但四人皆因得东坡垂青而并进文坛,开创新篇,故而称为“苏门四学士”。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不但文章写的好,书法也是大家,宋朝的书法有“苏黄米蔡”,苏轼排第一。可惜保存至今的非常少,最著名的是《寒食帖》,现存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李敖在李敖有话说节目中有好几期都是讲的《寒食帖》。
苏轼晚年被一贬在贬,60多岁的苏轼一路被贬到了儋州,今海南岛。在环境异常艰苦的海南岛,苏轼的身体越来也不好,后来朝廷把苏轼又调回大陆,但苏轼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最终死在江苏常州。苏轼在病重时告诉儿子: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勿哭以惮化。弥留之际友人在他耳边喊到,
维琳方丈:端明宜勿忘西方!
苏轼: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
钱济明(好友):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需着力!
苏轼:着力即差!
说完这句话,苏轼就死去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病逝,终年66岁,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苏轼一生中的文学创作
成就是非常巨大的,他精通诗歌,散文,词,书法,绘画。然而,人们不断地赞颂苏轼,并不仅仅是因为上述的这些令人惊叹的成就。苏轼一生对理性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其心智之成熟、感情之丰富、人格之独立、胸怀之广阔、为人之坦荡、性情之旷达,更是使他得到后人热爱的原因。在医学和养生方面,他的《苏、沈良方》至今流传,他善气功、善炼丹;是世界上最早的“饥饿疗法”倡导者--东坡的饮食三要领:食不可急、每食八分饱、食不求精,倭国人称之为“东坡三养”。苏东坡极善烹饪,他的“东坡肉”、“东坡汤”、“东坡鱼”、“东坡鸡”、“东坡饼”等等,至今还流传在今天的宴席、酒家之间。
附录苏轼其他脍炙人口的诗词: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七绝·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百家讲坛之李白观后感
“旧时行乐,曾想草草了此生;磨针石上,成就诗仙万岁名。”历史似乎在偶然之间树立了一个几乎轰动了整个世界的盛唐诗人。“酒如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他,才华横溢,“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孤高自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志存高远,“欲有剖符丹书之丰功,望有封狼居胥之伟业”。
可上天总是喜欢给人开玩笑。“明月是他的依托,美酒是他的慰藉,上天给了他天赋,却没有给他舞台。”他,这个象征着时代缩影的伟大诗人,终究只能空怀一腔报国之情却无处施展。“欲上青天揽明月,诗仙怎能圆此梦;大鹏直上百余里,仍需凭借一阵风。”他,一代诗神,虽有昭昭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然终被玄宗放金赐还。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仕途之路的不顺达,使诗仙不得不被迫另辟一条逃避现实之路。“入五寻仙,怎顾劳苦倦极,去名山玩游,恰似反璞归真。独坐敬亭山,斜看众鸟高飞,孤立去远;梦中游天姥,倾听熊咆龙吟,列缺霹雳。”诗仙走出了一条李白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在无意之中帮助诗仙敲开了与仕途之路背道而驰的另外一扇大门,成就了诗仙万岁名。“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最后诗仙的“欲有剖符丹书之丰功,望有封狼居胥之伟业”的梦想终归得到实现。 执着,只为心中那个遥不可及的梦;
奋斗,只为梦中的命题;
挣扎,只为昨天的悲剧不再重演。
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浩荡人生之路的目标也许只有一个,但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却可以有多种。
诗仙为我们走出了一条李白式的道路,值得我们去效仿。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3
在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是由教授于丹讲的《论语》。她在这里讲述了如何以道德的观念,来对待人生。对待身边的一切事情。听着她的演讲,我一次次地感悟着。畅想着……于是我写出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论语》就是讲道德的,
刚才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发的对待中国游客提出了几条建议和意见,让大家遵守道德的规范,其实这些建议都是在《论语》里说过的话,也是孔子让人在小时候树立的礼貌行为。如果我们在小时侯都能学学"论语","论语"是孔子教弟子在课堂上的课堂笔记,后来让学生们整理出来的教材。其实如果这些良好的品德就会从小树立起来。那么每个中国人的素质就会提高一些。就不会有说随地吐痰和出口不逊的事情出现。于丹教授说:学论语对创造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就是当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播放学习论语的原因。
论语里述说的就是要学会感激。于丹教授说:学会了感激,就学会了如何乐观的生活。她还说:如果你对经常为一些小事流泪,那么你就看不不见星星和太阳。对世界上的万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单调,而会显得更加美好。一个人要懂得学会感激,感激是一个人应树立的美德。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是啊,我认同于丹教授的观点,也同意论语里说的哲理性的话语。我认为:要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错,那是一种豁达和宽容的体现。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心胸就会是宽广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胸怀是无比的宽大。人生是一场战斗,需要你有技巧,让你有睿智和智慧。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4
今天中午,我继续收看了正在解读《弟子规》的百家讲坛节目。这次主要讲了关于在咬字、吐字快慢、轻重方面的礼仪,以及不关自己的事情不要去管这个道理。
咬字、吐字都要清晰,不能模模糊糊地让人听不清楚。说话时要缓慢一点,不能急匆匆地说话,说话时也不能很重,音量要适当。而我们有时候十分匆忙,便急匆匆地说话,这样也不会说得很清晰,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一点。如果说话不清楚,既会让人听错,产生一些严重的后果,还会闹出来许多笑话。对于《弟子规》不关自己的事情不要去管这个道理,钱文忠教授认为这个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还是要学会去关心他人,这是一个美德。
吐字不清就会闹出笑话,其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叫侯思正,他说话一点都不讲究,咬字不清,吐字不重。有一次,他审问武则天的一个忠臣,叫魏元忠。可是,他吐字不清,说的话魏元忠都听不懂。他旁边的一个人就给武则天说了,武则天哭笑不得。而相反,一个名叫裴楷的人,就吐字清晰。后来,皇帝把他召到宫里来执读。他一开始读,便左右瞩目,听者不倦。这样,就会得到许多人的赞扬。而侯思正,只会一直闹笑话,也会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我们当然就应该学习裴楷了。
这次讲解的全都是在说话中一些十分细小的细节,而这种细节就会定格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5
前些日子,也就是几天前吧,CCTV10的百家讲坛把我吸引住了(真是不容易啊),那里正在由北师大第2附中的高级教师纪连海(当时我怀疑他跟他要讲的主人公有血缘关系,要不然他怎么研究的那么透啊?!)正说纪哓岚。提起纪哓岚,估计很多人会想到由张国立,张铁林,王刚这个铁三角倾力奉贤的铁齿铜牙纪晓岚123。但是纪老师口中真实的纪晓岚可是跟电视荧屏上的纪晓岚出入很大啊,可以说的上是天上地下,也正是这点把我牢牢的固定在了CCTV10的这个百家讲坛的节目中,我每天例行公事般的12点45准时收看,晚上的重播也不放过!
其实当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开门见山的指出很多纪晓岚本人跟电视上的他截然相反的事实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意外,毕竟电视剧是门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这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夸张。但是当把这些事实再跟电视剧里的情节一对照,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事,既能加深对纪晓岚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又能锻炼一下自己的思维,何乐而不为呢?
首先,电视剧里张国立塑造的纪晓岚是个刚正不阿的大臣,但是真实的纪晓岚呢,走漏风声,阻止朝廷抄查卢见曾,刚开始还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他何必救卢给自己找麻烦呢,后来明白了,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卢的孙子卢荫文,且不说他和卢见增有亲戚关系,就算他不为这个救卢,他也得为他的女儿着想吧,万一乾隆一怒之下对卢见增株连九族,老纪的大女儿肯定也会上断头台的,所以他必须救他女儿的,无论是看在他与卢是亲戚的关系,还是为了救他的女儿的.父母心,他这样做是符合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亲情至上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宗旨吧!在我们国家最不好还的债是亲情债,最不好过的关也是亲情关,历史上的那些在官场上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大臣能有几个,或许会想到包拯,那也是个艺术塑造的人物,一切都是未知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6
前段时间,我看了《百家讲坛》中的爱上语文,感悟很深。
爱上语文总共有12集,讲的都是如何学习中国的古典诗词。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讲了王安石觉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过江南岸”中的“过”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后改成了“满”,“去”,“近”……等,还是不满意,总觉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诗当中的“绿”字,眼前一亮,最终定下了。我想:作为北宋有名的诗人,王安石写诗都要修改那么多次,那我们写作文修改的次数岂不是更多?我决定以后写作文一定要多修改,争取更加完美,使作文无可挑剔!
第6集讲的是“言与意之间的转换”,让我懂得了怎样去解读诗。解读一首诗,要联系诗人的生平去联想他写这首诗时的画面,从而去理解其中的韵味,意思。而言与意这个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饱经风霜”这个成语,老师们有两种教法。第一种是让同学们先预习这篇文章,再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第二种是由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把所见描绘出来。两种方法都可以学会饱经风霜这个成语,但显然,第二种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对成语的印象和理解。这,就是言与意中意象结合的方法。
爱上语文对同学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我建议大家去看看!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7
我今天看了百家讲坛,我的观后感是: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