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资源网 >资料 >导航

《真正的英雄》教案

时间:2024-09-05

[课件]《真正的英雄》教案。

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有可能需要用到资料。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所以,你是否知晓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真正的英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案是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改进的重要工具。经过整理,我们为你呈上“[课件]《真正的英雄》教案”,请相信您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找到符合您要求的信息!

教学角度:通过声请并茂的朗读,使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激情导入,介绍“挑战者号”失事的相关资料,营造情景氛围。

2快速默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出层次,读出重点,并画出另自己最为感动的语句。

3课堂合作朗读,在朗读中穿插讨论和点拨。

朗读训练实施过程:

1自由朗读全文,要求仔细揣摩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全班齐读第一段,把握全篇主旨和感情基调。

学生自荐朗读最受感动的课文片断,并说明被感动的原因,然后集体讨论,教师点拨,另外指定再读9或齐读)。如此反复,力求突出要点,突破难点,如文中一些含义深邃的句子的理解。

4多名学生轮读课文,要求根据特定的'情境

场合

对象,摹拟作者的口吻做“演说”式的朗读。

5以一个中国初中生的名义,对遇难的七名宇航员说几句心里话。

精选阅读

[课件范本] 《小英雄雨来》说课稿之四


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需要资料作为参考。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范本] 《小英雄雨来》说课稿之四”,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说教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选入课文时有改动,讲的是在那战火连天、枪炮轰鸣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本文围绕这一主题,课文分六个部分叙述。

【说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课前完成)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练习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来与敌人英勇、顽强、机智地作斗争的英雄品质。

4、体会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解“反复”这种写法的表达作用。

【说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难点是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说教法学法】

1、这篇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强。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连接语”的要求自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后,组织学生讲故事。

2、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可将这一问题的解决融入到讨论、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一环节中,注意抓住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想,让学生谈。如“雨来没理他,

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一句,可让学生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想象后讨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了解内容,这对六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能要求太高,可在学生阅读每一部分时,教师提出阅读时间要求,促使学生加快阅读速度。对于每部分内容的把握,可采用加小标题的形式予以落实。

【说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乐于表达。

【说教学流程】

1、激情导入揭课题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雨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雨来的内心世界,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小英雄?齐读课题《小英雄雨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情感兴奋。〕

2、下面我们先看看完成预习案的'情况一下。

3、指明学生读这节课【学习目标】

4、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全班分小组汇报交流。[完成探究一][完成探究二][完成探究三] 。

[完成探究一]老师点拨:给每段加上小标题方法:①根据课文内容列标题,可以是一个短句子;②可用课文原句作小标题;③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教师引导梳理、概括信息点,并提炼成为小标题。学生上板展示;点评,总结出加小标题的方法(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逃生)或(“望着妈妈笑”、“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把缸挪回原地”、“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

追问学生:“有志不在年高。”是什么意思?(这是人们对雨来的赞扬,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深深感动、激励着芦花村的人们。)

[完成探究二]面对敌人,雨来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自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仔细体会)

1、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以下句子,并体会句子的意思。

①“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让学生认识到这是雨来能够掩护革命干部,同日寇做斗争的思想基础,正是雨来对祖国深切的爱,才有了后面勇救交通员、勇斗鬼子的故事。)

2、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以下句子,体会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解“反复”这种写法的表达作用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全文中出现了几次?它有什么作用?反复描写,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读者雨来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正因为他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雨来才能做出掩护

李大叔的举动;正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鼓舞着雨来,成为雨来的信念、意志、动力,是雨来与敌人做斗争的精神支柱,雨来才能面对鬼子的软硬兼施,宁死不屈,可以说,正是爱国主义的信念,给了雨来战胜敌人的勇气和意志。下面让我们像雨来那样充满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朗读好这句话。

3、再读课文重点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自主读悟,从整体粗知课文大意,是“略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读使学生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乐于表达。〕

4、完成【当堂检测】

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5、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照雨来身上那种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联系自己,从思想深处受到感染教育;阅读“资料袋”,让学生体会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和平的重要性。课后拓展,既与课文学习相互补丛,相互呼应,有助于对学生爱国意识的进一步引发,同时有时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漫笔1000字


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在我们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参考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那么,你知道优秀的资料是怎样的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漫笔1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爱情还有,我是不是还有爱的勇气。在这段日子里,我一直这样的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爱你?还是自己在折磨自己。以前是朝夕相处还不够,我们现在为什么却如此的冷淡,难道就因为现在牵你的手的人是他,而不是我?我想是的。我不允许别人在我的眼前这样,你离开了我,也许我还会把你的影子留在我的心里,但现在,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我根本就不配在你的面前谈感情。这段感情一开始就是错误,只是我没有察觉,也没有在意,不属于我的东西我为什么去追求,为什么到头来失败总是我。我也曾问上天,上天是不是对我公平,它没有回答,我在心里对感情一直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想,我的爱情是浪漫的,是美满的,可我经历的呢?都是我受伤,遍体鳞伤。我也知道爱情不是游戏,我投入了我最真实的感情,没想到的是,我爱你,你却爱着他。在你们面前,我真的是没有可说的话,我是爱你的,这是实话。可是爱有用吗?爱情是什么,我在几年前就问我自己这样的问题,现在有结果吗?也许我爱上的真的只是爱情而已,爱上了爱情,才爱上了你,一开始就是错误。

知道爱你是错误,为什么还要去接触?

知道爱你是错误,为什么开始离开时,我还是执迷不悟。

知道爱你是错误,为什么爱你的心,心痛如刻骨?

知道爱你是错误,为什么我拿我的未来做了赌注?

知道爱你是错误,为什么我一开始不知道终究会结束?

知道爱你是错误。为什么一切让我变的那么糊涂?

知道爱你是错误,为什么到现在我还不认输?

这就是生命的安排,不到最后他不会给我结果,也许你的心里真的没有我?也许我们的相识就是一个糊涂的错误,你和他也许是最合适的,我相信你们会有很好的未来,也相信你们的明天会很好,可说真的,我现在真的很想你,天天在脑子里盘旋的就是你的影子,我无法忘记,也不可能忘记,你和他走了。留下的伤痛让我一个人来背,我不知道现在你是不是还记得我?也许早在认识他的时候就已经把我忘记,我不介意,也许我真的不如他。可是我们的梦呢?我们说好一起走进婚礼殿堂的梦呢?你还记得吗?难道你所说的话,一切都是玩笑?还是我们的感情就是在梦油?或者你从未把我对你的感情放在心上?我现在对你真的是爱与恨纠缠不修,但我还是没有办法让自己忘记。忘记那个曾经令心痛如刻骨的女孩子。那个人就是你,你离开后我写下了这样句子:

所有的山盟海誓都输给了现实,

所有的甜言蜜语都脱离了真实。

所有的爱与不爱都得到了证实。

所有的失望苦恼都给我了充实。

也许就是自我安慰吧,可我还能怎么做呢?写写让自己发泄的句子,看看美好的言情故事,让自己还去相信:

爱情还是美的,

我是需要有追求的,

我是可以胜天的,

到最后,才知道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课件参考] 美丽的春天教案


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在平日里的学习中,我们时常会使用到某些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参考] 美丽的春天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读了解老师的《美丽的春天》这篇教案,感触颇深。

解老师的教案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过程较清晰,而且进行了读温馨提示,老师记得有一句诗写得好:万紫千红总是春。同学们,春天是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相信你们一定能用学到的方法将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描绘成最美的画卷。鸣鹂叶间响,戏蝶花间舞。各种姿态的小鸟把春天装扮的美丽而生动。春江水暖鸭先知。戏水的小鸭子给我们的画面带来了别样的情趣。你的语言太生动了,欣赏着你们美丽的作品,听着你生动的介绍,老师都有点陶醉了。

同学们你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不仅很好的应用了学到的方法,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了你们作品的装扮,让我们的教室都显得那么春意盎然。 其实,剪纸的用途还有很多,出示课件: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家看,可以说剪纸已经被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大家的喜爱。她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也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而同学们也在制作中学到了剪纸的基本的运用,感受到了剪纸贴画的魅力无穷,更感受到了自己动手亲自尝试的无限乐趣。

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多看、多想、多动手,用你们明亮的眼睛和灵巧的双手去发现、去创造生活中的美;去传承和发扬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老师相信同学们不仅仅能够剪出美丽的剪纸作品,更能够从中学会细心地发现美、大胆地创造美,老师更相信同学们能够将美留在自己的心灵里并将它带给身边的人。

解老师的这篇教案符合新课改精神,值得学习,以后借鉴经验。

热门课件: 情绪的教案精选


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门课件: 情绪的教案精选,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懂得克服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增强培养和保持良好情绪的能力。

能力目标

发动学生搜集资料,通过正反两种资料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培养自己良好的情绪。

思想觉悟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拓展兴趣爱好,进行良好情绪品质的修养。

教学重难点

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宽广的胸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绪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言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那么,如何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三、保持乐观的心情,做情绪的"主人"(板书)

1、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宽广的胸怀(板书)

(故事):1962年,在美甲天下的桂林,一位女孩因三次高考落榜,爱情失意,准备在此寻短见,幸好她的一本日记失落在地上,被郭沫若拾获,笔记上有绝命诗一首,并有对联一幅。郭沫若看到马上叫人寻找女孩,找到女孩,郭老当面劝导,并将女孩的对联进行改动,女孩接受了,并安全返回。

(投影):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

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提问):这两幅对联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作者什么情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只有将眼光放长远,才能胸怀万物,才能容的下人生的喜、怒、哀、乐。面对顺境不会得意忘形,面对逆境不会悲观失望。

(讨论):情绪与志向、胸怀之间是什么关系?

结论:志向远大才会有宽广的胸怀,才能避免或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有利于良好情绪的培养。

(投影):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学生活动):

看谁形容心胸开阔的俗语、成语、名人名言多。

2、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

(录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表演片段

(图片):贝多芬、张海迪、桑兰、两位抗癌明星的照片

(提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结论:他们热爱生活,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遭遇到挫折、失败,甚至危机到生命,他们依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结论:善于寻找快乐!

(学生活动):

寻找快乐。要求学生进行表演,注意表演的语言、动作要健康向上。

(投影):有了快乐的思想和行为,你就能感到快乐。——卡耐基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和乐趣,只要我们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捕捉它、发现它,就会感到生活的快乐。

3、拓展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板书)

当不良情绪产生后,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就会使自己的情绪随着活动的进行得到调节。

(学生讲故事):

(1)二战时期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喜欢用集邮来调节自己紧张的情绪。他每天强迫自己挤出一个小时集邮,他把自己关在一幢房子里,摆弄各种邮票,借此摆脱周围的一切。去的时候,满脸阴沉,心情忧郁,疲惫不堪,离开的时候,精神状态完全变了,似乎整个世界变的明亮了。

(2)列宁经常郊游,放松心情。(详见文本素材)

这些名人在自己情绪不佳时都会用各种方法来排解,我们同学也是一样,下面我们同学来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对你调节情绪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收藏、制作等带来展示。

小结:

学生时代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时机,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使自己的生活变的充实而有意义。这样可以减少消极的情绪的产生,有利于良好情绪的保持和培养。

[精]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


范文资源网为您整理了一些有用的信息: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老师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上课内容。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________必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联系。

(3)______行驶的_____和_____的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必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四、练习提高

1、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小结: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联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3、理论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中信广场的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样测量和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中信广场的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篇2)

一、情景再现:

课上,我先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按比例分配,然后出示:

某单位在植树节组织职工植树,男女职工人数比是3:2。让学生说对3:2的理解。

学生有说男工比女工多一份的;也有说男工是女工的,女工是男工的;男工是总人数的,女工是总人数的;职工共有5份,其中男工3份,女工2份等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随机画图如下:

男工3份()女工2份()

接着出示:共有职工60人。

问学生:可以求出什么?学生说可以求出男工和女生的人数。于是我把题目补充完整成例题:某单位在植树节组织职工植树,男女职工人数比是3:2,共有职工60人,男女职工各有多少人?让学生尝试解答。

由于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本,无一例外的进行了如下地解答:

3+2=560=36(人)60=24(人)

我问学生: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一阵沉默。预想中的多种方法因为学生的预习而没有如期出现,怎么办?自己出示其它方法还是继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我选择了后者,让学生继续看线段图,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答?一阵沉思后,学生终于有所收获,学生的手陆续地举了起来。

一生说:可以先求出每一份的人数,60(2+3)=12(人),再算男职工和女职工,123=36(人),122=24(人)。

另一生说:可以用方程解,2X+3X=60,X=12,122=24(人),123=36(人)。

把这些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后,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结果,学生都倾向于第一种方法:把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转化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来解。而在我看来,这种方法在解决一些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变式题时,如已知两个部份量的差求两个部份量,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思考过程明显较之归一法先求一份数,再求各部份量要来得复杂。学生往往会照搬总量乘几分之几的方法去解答,导致错误。但学生已经形成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教师该怎么办?听之任之,不利于后续发展;想怎么算就怎么算的说法更易使学生发生认识上的混乱;教师规定用哪种方法当然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稍做思考后,我决定让学生解答几道变式题,希望通过变式题的解答来体验各种方法,进而对解题策略作出自己合理地选择。

变式题一:某单位在植树节组织职工植树,男女职工人数比是3:2,男职工有36人,女职工有几人?

变式题二:某单位在植树节组织职工植树,男女职工人数比是3:2,女职工有24人,共有职工几人?

变式题三:某单位在植树节组织职工植树,男女职工人数比是3:2,男职工比女职工多12人,男女职工各有几人?

面临第一个问题,学生经历了短暂的困惑后,然后出现了三种解法:

生1:36=24(人)。我问:为什么这样解?他说:由男女工的比是3:2可知,男工是女工的,男工有36人,就是已知女工的是36,求女工是多少,用除法做。

生2:36=24(人)。我同样让他说说理由,他说,由男工女工的比是3:2可知,女工是男工的,求女工,即求36的是多少,用乘法算。

生3:可以先求出一份数,再算女工人数。3632=24(人)

如果说生2、3的解法是我预料中的话,生1的方法,有点出乎我的意料,看来随着探索活动的深入,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但同时,我也更加担心学生会更无从选择。但是后面两题的发展情况消除了我的这种担心。先看第二题的解答:

生1:先求出一份数,再求总人数:242=12(人),12(3+2)=60(人)

生2:从3:2中可知,女生是总人数的,已知女生有24人,求总人数,用除法。24=60(人)

学生在这一题中没有用分数乘法来解,我想可能是学生很难会去想全部职工是女工的,而上述两种思路学生比较容易想到,正所谓择善而从之吧!第三题的解答更是证实了这一点:

先求一份数:12(3-2)=12(人)

再求男工和女工:123=36(人)

122=24(人)

在一次次的体验和反思中,学生选择了他们的方法。

二、思考:

这节课的进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从最初的单一的方法,到多样化,再到认识上的分歧,再到统一的选择,学生经历了一个问题探索优化的数学活动过程,最终达到了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平衡。

1、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出现,需要教师给予支持。

现在的学生,学习渠道很多,在学习新知前往往已经对新知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思维定势,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另一方面也会阻碍学生更好地发展。怎样打破学生的这种思维定势,促使学生去追寻独具个性的、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出现算法多样化呢?这需要教师给予支持。

(1)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还可以怎样算,培养学生学生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与态度。本课在实施过程中,当学生出现思维上的惰性,对教材呈现的方法一致认同并接受,不出现别的方法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似乎到此也可,可以直接进行下一环节的练习。从单纯的解题要求来讲,似乎已经达到要求了,但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特别是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必然有所欠缺。因此,笔者在此采取了继续等待的策略,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继续思考:还有没有别的算法?这不单单是为了达成笔者所希望的多种方法出现的目的,更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当能够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后,想一想:还有别的策略吗?这是对学生终身有益的。

(2)把静态的材料转化为动态的材料,把结论转化为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浙教版的教材编写体系是按照例题+方法+练一练来编写的,教师容易把握,学生能够独立自学,但也容易使师生的思维产生定势。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上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学习材料,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桎棝,影响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本课,教材只介绍了把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来解答的方法,后面的练习题与例题大同小异,缺乏变式练习,学生在不断地强化这种方法后,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遇到形似例题的变式题,也不假思索地套用这种方法,出现错误。要避免这种僵化的学习行为的产生,需要教师对学习材料进行重组,把静态的例题改为动态生成,把已知结论改为需探索的问题,以此来促使学生去探索,发现不同的解题策略,形成算法上的多样化。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理解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3:2的意思,为后面算法多样化的出现预作伏笔,然后出示总人数60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此基础生成研究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解答方法,努力使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策略。

2、学生算法的优化,是学生在体验与反思基础上的内化过程。

算法多样化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出现多样化的算法后,选择哪一种方法,是每个学生面临的问题。曾几何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的说法充斥着我们的课堂,笔者也曾进行尝试,结果学生往往死抱着自己的方法不放,上课之前与上课之后没有区别,学习没有质的提高。如果说,算法多样化是学生数学思维量的积累的话,那么,对算法进行优化,则是学生数学思维质的飞跃。本课,学生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出现了转化为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归一法解等思路,对此如何评价,引导学生作何选择,是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就以已知总量及部份量的比,求各部份量的基本题来说,各种方法并没有大的区别,这也是学生在解决基本题后,笔者让他们讨论你喜欢哪种方法时,学生喜欢分数乘法解的原因之一。但在解决变式题,如本课的后三题时,三种方法的思维简捷程度是不一样的,以第三题为例,用归一法的思路,已知男职工比女职工多12人,由3:2又可知,男职工比女职工多1份,每份人数是121=12(人),男职工有3份,为123=36(人),女职工2份,122=24(人),思路十分清楚;如果要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思路来解的话,则首先应当使学生想到:男职工人数相当于男工比女工多的人数的,女职工相当于男工比女工多的人数的,然后列出算式:12和12;或者是想到全部人数的是12人,先求出总人数:12=60(人),再求相应的男、女职工人数这样一个转化过程。后两种思路,对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远不及归一法的思路简捷。但如何让学生作出正确选择呢?显然由老师进行规定肯定不行,只有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和反思,才能作出正确判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本课在学生展现各种解法后,老师及时地让学生解答三道变式题,让学生在解决三道变式题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算法,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内化,达到算法多样化基础上的优化,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结束语:

叶澜教授说:没有聚集的发散没有价值的,聚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归宿,优化才是数学的本质。教师应当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与反思,自觉进行算法的优化,促进知识的内化。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篇3)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2、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解比例,今天我们就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生1:先算出每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再算5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列成算式是:14025。

生2:先算出5小时是2小时的多少倍,再把140千米扩大相同的倍数。列式是:140(52)

如果学生想出用比例解的方法,教师可以直接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的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比例解,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以上的解题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研究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比例知识思考,题中有用种量?是哪几种量?这几种量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题中的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的板书:因为速度一定,所以路和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140:2=X:5(依据:速度一定)

注意:①灵活选择解法。

②比例解时要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解完后注意检验。

3、想一想:如果把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4、教学例2:跟例1相似的方法进行教学,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重在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5、比较例1和例2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如果把例2改为: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⑴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用比例知识解答)

⑵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2、对比练习:

①用同样的方砖铺地,铺张18平方米要用618块砖。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多少块砖?

②一间房子要用方砖铺地。用面积是9平方米的方砖,需要96块。如果必用面积是4平方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1~4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例1例2

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解: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

140:2=x:54x=705

2x=1405x=7054

x=350x=87.5

答: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答:每小时需行驶87.5千米

教学内容:比例的应用P23-24例1-例2

教学要求:1、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关键:学生先要正确判断题中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篇4)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4.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比例的应用)

(一)教学例1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读题。

2、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独立解答。(归一法、倍比法)

3、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①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②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③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相等吗?

(3)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怎样列出等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x千米。

140:2=x:5

x=14052

x=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4)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三、课堂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巩固练习,考考自己

请你们按照刚才学习例题的方法分析,只要列出式子就行。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五、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修了20天后,还剩下48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要修多少天?

(2)用边长是15厘米的方砖给一间教室铺地,需要2000块,如果改用边长25厘米的方砖,只需要多少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4、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篇5)

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联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联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元坊小学梁智丹

教学内容:人教版23页至24页例1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________必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联系。

(3)______行驶的_____和_____的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必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NextPage]

四、练习提高

1、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小结: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联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3、理论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联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联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总纳概括的能力。

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重点与难点:

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某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并且说一说是怎么获得这些信息的。

一、引发阶段

1、情境诱发

陈叔叔和王叔叔,他们俩合资开了一家文具厂,经过一年的辛勤经营,除去交税、发工资和扩张等费用,还净多10万元。他们坐在一起商量分钱的事。(课件)(陈叔叔和王叔叔,合资开了一家文具厂,一年的净利润是10万元。他们两人各应分得多少钱?)

2.猜猜看,他们是怎么分这10万元钱的?如果我再给你这条信息---(陈叔叔和王叔叔两人投资额的比是2:3,构成例1)你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吗?

3.陈叔叔和王叔叔各分得多少万元?你会算吗

二、探究阶段

1、自主探索

先自己独立尝试着解答,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你们小组内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比比谁的方法更好。

2、集体交流。

哪个小组先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要听仔细了哦!如果有不同的解法可以补充交流,听清楚他们的方法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其他同学有意见或不明白的地方吗?可以向发言人提问。

答案是否正确呢?你们有什么办法验证?

3、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和前面的知识联系最密切,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4、分析归纳

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告诉我们总数,按照比例分成几部分)

你们在刚才的解答过程中,已经探索出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按比例分配。

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做。

5、你见到过、听说过现实生活中的按比例分配的情况吗?

我省中考热点学校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

证券市场中股票发行是按比例分配的。

美国总统大选各州选票是按比例分配的。

在建筑业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到按比例分配。

三、实践应用

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其实在你身上也藏着按比例分配的学问呢!

出示:身体中的按比例分配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头以下的高度的比一般是2:13。

看到这条信息,你想到了什么?说说你的身高,算一算自己的头部的高度,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我的身高是150厘米,我的头部高度约是多少)

四、情境延续

1.再看例1

文具厂在张叔叔和王叔叔的经营下,越来越红火。第二年,李叔叔也投资加入。他加入一年后,纯利润可能会达到多少万元?这时,他们三人各得多少万元?出示(这一年,张、王、李三人的投资分别是4万元,5万元,3万元)

2.尝试解答,同桌互相讨论。

3.展示交流各种方法,你打算如何检验?

4.这题与刚才做的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告诉我们总数,都是按照比例分成几部分(都可以看成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不同点:刚才是两种量的比,现在是三种量的比。

五、发展应用:

1、有些同学不但数学学得好,还十分爱看书。学校校长非常支持,决定投入6000元,添置一些科技书、故事书和优秀作文选。假如你是校长,会把这6000元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

1:2:3代表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设定?

1:1:1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比,算一算各花多少钱?

反馈交流。

有用1:1:1来解的吗?哪种解法最简单?

按1:1:1分配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例分配。

2、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25,两数之比为2:3。求甲数与乙数。

3、六年级有92名学生参加三个课外兴趣小组。第一组与第二组人数的比是2:3,第一组与第三组人数的比是3:4。三个小组各有多少人?

六、反思评价

1.在这节课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为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吗?

2.在这节课中,你的同桌哪些地方最值得你学习?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页的例7,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了解家到学校的大概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2、做试一试。

(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4题

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习十一第5题。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4、将下列各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1)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2)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04080120千米

(3)在一幅比例尺为的地图上,小丽量得某省会城市与北京的距离是32.5厘米。这个城市与北京相距多远?

(4)做练习十一第3题。

(5)学生阅读你知道吗,选择两个比例尺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应用

58000=40000(厘米)解: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

40000厘米=400米5:X=1:8000

X=40000

40000厘米=400米

答: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400米。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 下册)教材P59―60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材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目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者积)是否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 列比例解答.判断的过程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难点,要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例分配与正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与反比例应用题”这两组概念加以区别,从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四五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可以重点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沉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老师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自我展示、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完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强化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本节课力图通过加强对比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判断的过程就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迁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答,然后提问:“这道题里有怎样的的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最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了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既分散了难点,又教给了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数量关系式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为后面分析应用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解比例应用题)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教材对话主题图)

例5、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元?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10吨水的多少钱?

12.8÷8×10

=1.6×10

=16(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原来学习的解答归一应用题的方法,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价一定的意义,为正确列出比例式打好基础了。】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水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水的单价一定.)

用水的数量和水费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单价一定,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家水的总价和用水量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也就是水的单价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8x=12.8×10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16元.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学生自主完成)

4、变式练习: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上个月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的订正和交流,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有改变,只是未知量变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教学例6(课件演示例6主题图)

例6: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学生利用以前的算术方法独立解答.

20×18÷30

=360÷30

=12(包)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是一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成__________比例.所以两次捆书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要捆x包,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30x=20×18

x=360÷30

x=12

答:每捆12包.

4、变式练习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捆15包,每包多少本?

【设计意图:例6教学沿用了例5的教学形式,但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明白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分析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技巧,同时也能够区分两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三、全课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随堂练习

1、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

2、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3、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设计意图:通过由易到难,梯级训练,让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有一个初步的巩固和训练,加深知识印象,同时也对本节课起到系统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为后面完成课堂作业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P60---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作业,让学生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解比例应用题

例5: 例6: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总数量一定,每包本书和包数成反比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解:设要捆x包

30x=20×18

8 x=12.8×10 x=360÷30

x=16 x=12

答:(略) 答:(略)

【教学后记】:正反比例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这节课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以旧促新教学理念,设计了简单易学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压力,能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让学生掌握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后面解答比例问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为了预防“非典”,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熏消毒法进行消毒,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g)与时间x(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与x成反比例(如图所示),现测得药物8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为6g,请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药物燃烧时,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药物燃烧后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g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经过______分钟后,学生才能回到教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g且持续时间不低于10in时,才能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病菌,那么此次消毒是否有效?为什么?

二、新授:

例1、小明将一篇24000字的社会调查报告录入电脑,打印成文。

(1)如果小明以每分种120字的速度录入,他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录入任务?

(2)录入文字的速度v(字/in)与完成录入的时间t(in)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3)小明希望能在3h内完成录入任务,那么他每分钟至少应录入多少个字?

例2某自来水公司计划新建一个容积为的长方形蓄水池。

(1)蓄水池的底部S与其深度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蓄水池的深度设计为5,那么蓄水池的底面积应为多少平方米?

(3)由于绿化以及辅助用地的需要,经过实地测量,蓄水池的长与宽最多只能设计为100和60,那么蓄水池的深度至少达到多少才能满足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三、课堂练习

1、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g/3)是它的体积V(3)的反比例函数,当V=103时,=1.43g/3.(1)求与V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V=23时求氧气的密度.

2、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nt;/&nt;度,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元至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当x=0.65时,=-0.8.

(1)求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为0.3元,则电价调至多少元时,本年度电力部门的收益将比上年度增加20%?[收益=(实际电价-成本价)×(用电量)]

3、如图,矩形ABCD中,AB=6,AD=8,点P在BC边上移动(不与点B、C重合),设PA=x,点D到PA的距离DE=.求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

30.3——1、2、3

热门课件: 《我的老师》教案


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寻找一些资料。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门课件: 《我的老师》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动目标

1、熟悉旋律,会用自然、亲切的声音歌唱,学习唱准休止符。

2、能用歌声表达对教师的爱。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活动前通过谈话,引导幼儿回忆平时教师与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的场景,感受教师对幼儿的爱。

材料准备:教师和幼儿一同活动的照片、视频。

课件准备:《我的老师像妈妈》图谱、歌曲音频、歌曲伴奏音频。

活动过程

1.出示与幼儿一起活动的照片或视频,以谈话的形式引题,引导幼儿回忆在幼儿园和教师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引导语: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是我们在幼儿园里一起游戏、画画、唱歌、跳舞时候的照片,小朋友和老师们在一起,多快乐啊!你们爱老师吗?今天我们就来唱首赞美老师的歌《我的老师像妈妈》。

2.播放歌曲音频,引导幼儿感受乐曲旋律,熟悉歌曲的内容。

★幼儿欣赏歌曲。

★提问:歌曲唱了些什么?

★根据幼儿回答的情况,重复范唱。

3.出示《我的老师像妈妈》图谱,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内容。

★引导幼儿观察图谱的内容,进一步理解和熟悉歌词的内容。

★播放伴奏,引导幼儿根据图谱,完整演唱歌曲。

★运用“嘘”的简单手势,帮助幼儿学唱休止符。

4.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适时撤下图谱,通过空指和参与式范唱,帮助幼儿掌握歌曲的内容。

5.播放伴奏,幼儿齐唱,用歌声大胆表达对教师的爱。

★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大胆地表现歌曲的内容。

活动延伸

生活活动:结合“教师节”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好老师,夸夸自己的好老师,并根据自己对老师的了解,创编歌词,唱唱自己的好老师。

资料相关文章

更多>